• 飞机
  • 平桥瀑布晚
  • 井架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廉政教育 > 研讨述评

一个纪检干部的公仆本色

来源: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:2013-12-20 09:44 点击: 打印 关闭

 

张仲华同志,中央纪委监察部办公厅副局级纪律检查员、监察专员。他在纪检监察战线工作数十年,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。他总是静坐在办公桌旁,瞪大眼睛,认真校核每一份文件,数十年如一日,同志们感慨:“在他的身上,真正看到了一名优秀党员忘我工作、爱岗敬业的风采。”1997年起,张仲华先后多次受到全国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表彰和嘉奖。

 

 

 

把好这道铁闸门。张仲华,今年五十多岁,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了,可就是这样一个貌似平常的人,在工作中却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。中央纪委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,以中央纪委或中央纪委办公厅名义发出的文件、文稿要求严格。对这些文件、文稿进行校核,是中央纪委发文的最后一道关口,责任重大,任务艰巨。张仲华就是把好这道关口的“铁闸门”。多年来,他坚持以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的心态,谨慎对待每一件公文稿。常年校核工作的磨砺,把张仲华同志培养成了一个心细如发的人。他注意长期积累,对公文中容易出现差错的风险点十分了解。

 

 

 

文稿校核火眼金睛。每一篇文稿,老张都反复读审,百般琢磨,生怕出现一丁点儿的问题。今天早上刚送来的一份文件,提到“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投委会‘双向否决制’”。“投委会”这个词儿让老张琢磨了半天。经过查阅纪检监察信息网等有关材料,他觉得这个词在文中只出现一次,读者难以知晓其涵义,随后老张与送文件的同志经过电话沟通,最终修改为“投资和预算审查委员会”。像这样文稿中具体表述上的不准确,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被忽略,但都难逃老张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
 

 

 

专业上的“活字典”。多年来,张仲华同志牢记“要想给人一杯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”,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。领导和同志们在文稿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,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去请教张仲华同志;而这些“疑难杂症”,只要到了他这里,都很快“药到病除”,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核稿方面的“活字典”。他利用业余时间,对2009年以来校核公文稿中发现的典型差错和不规范问题,从公文标题、语法、逻辑、数字、标点符号、公文格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,形成约13万字的《委部机关公文稿常见差错和不规范问题汇总》,成为年轻人起草文稿时作对照的最好教材。

 

 

 

勤俭节约的榜样。简朴大方的衣着打扮,骑着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,这是张仲华多年不改的本色。他平时上下班单程10公里,无论刮风还是下雨、无论酷暑还是严寒,他都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。他有1把伞、1双军用运动鞋,都已经用了20多年还在继续使用。

 

 

 

和谐一家人。多年来,张仲华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,下班后总是立即回家,包办许多家务。张仲华爱人体弱多病,他日复一日为爱人煎药,悉心照料。对孩子,他严格要求,注重言传身教,科学育才。孩子小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被选送至北京市重点中学,高中毕业时又以北京市高考理科第六名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,现在已经是一个在专业上小有成就的博士后。他常说“正是因为家人的理解支持,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,为纪检监察事业发挥一点能量”。2012年张仲华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。

 

 

 

勤勤恳恳的“老黄牛”。为保证不影响校核工作,多年来张仲华同志每天都是七点前就到办公室。机关急件多,必须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,经常是晚上加班后刚到家,就被电话叫回单位,一个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。但他从来都是随叫随到,没有丝毫怨言。为了保证文件材料及时校核报送,他经常下班后还在机关随时待命,等着文件送过来,经常一等就到夜里十点,甚至更晚。今天晚上,因为紧急任务他被电话又叫回单位,这位纪检监察战线的老兵,二话没说就冲进了夜色……

 

敬请关注

主办:中共自贡市贡井区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   自贡市贡井区监察委员会
邮编:643000    纪检监察举报电话:12388      地址:自贡市贡井区金源街369号-通航城市广场A9栋
备案号:蜀ICP备13003827号-1      技术支持: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  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  网站声明

廉 洁 贡 井
关 注 我 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