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被确定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,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先行之力和垂范作用,是营造风清气正扶贫氛围的关键。
干事要“实”。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古今事业必成于实”。“第一书记”和驻村干部作为落实扶贫工作的一线力量,既要胸腔里时刻充满“将奉献坚持到底”的热血,也要有“永葆初心”的柔情,心系百姓,全心奉献,主动走进贫困家庭,把党的好声音、好政策及时惠及群众,增强群众“听党话,跟党走”的思想自觉。真正把力气用在刀刃上,走实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而不是消耗在五花八门的展板、标语制作上,更不是掩耳盗铃式地用在开会、发文件等以形式替代工作落实上。“走过场”式扶贫要不得,“扶贫工作必须务实,脱贫过程必须扎实,脱贫结果必须真实,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。
施策要“准”。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,各家的难处各不相同,在这种情况下,“一刀切”的扶贫对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,摸清底数、弄清对象、找准“穷根”、明确“靶向”、量身定做、对症下药,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。但现实却并不如此,有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还停留在“送温暖”、给实物,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、增加收入,以致返贫现象随时可能发生。5月27日,在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“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”高端对话环节,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分享心得:“脱贫不仅仅是给人钱财,而是赋予希望。”扶贫干部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作风,肯在因地制宜扶贫、因人因地施策、因由施策、因型施策上动脑筋、花心思、下力气,发挥“十八般武艺”,将脱贫工作由单纯的“输血”发展成既“输血”又“造血”,以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劲头,完成全面“摘帽”工程。
督查要“硬”。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,党员干部要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,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形象,才能获得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,与群众打成一片,真正解决群众的需与难。当然,锤炼优良作风,需要党员干部的自觉性,更需要严格的督查问责。监督力量要将触角延伸至基层,到群众身边、到田间地头,越过乡镇和村委会,直接与贫困户面对面交谈,对发现的问题要精准监督、严肃问责、形成震慑。脱贫攻坚已进入“坚中之坚”阶段,监察力度要保持高压不松劲,实现扶贫领域问题精准发现、精准查处、精准治理,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“黑手”。